(学科门类:理学专业类别:化学类专业代码:070302)
一、专业简介
应用化学属于理学门类。它是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生命、环境、能源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及应用研究为使命的中心学科,是化学与化工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从2012年开始招生。目前,本专业拥有一支主要由教授、博士组成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较完备的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本专业拥有国家级大学生课外实践教学基地、河南省新型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化学节能材料开发与应用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
二、学制、学位、学分
学制:4年
学位:理学学士
学分:160学分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我国化学、化工及相关领域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宽厚而扎实的化学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和工程实践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劳动,具备较强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能适应与化学化工有关的研发部门和企事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也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四、毕业要求
(一)修业年限
本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年。
(二)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须修满160学分,并且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通识教育平台:共57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53学分,通识选修课4学分;
(2)专业教育平台:必修课程共45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13学分,专业核心课32学分;选修课程与分类培养的方向有关,行业企业人才33学分(含跨学科6学分),学术后备人才37学分(含跨学科6学分)。
(3)实践教育平台:集中实践模块与分类培养的方向有关,其中行业企业人才20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学术后备人才16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
(三)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在满足上述学制、学位和学分要求的基础上,本专业学生毕业应达到国标要求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具体为下列13项能力要求:
1. 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材料科学基础等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其原理和方法解决应用化学专业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 问题分析:能够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之上,学会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知识与基本原理,对应用化学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认识、表达和分析,以获得有效结论。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运用工程设计方法和应用化学基本原理,针对应用化学过程中涉及的工艺、质量控制、设备等复杂工程问题,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能体现创新意识和综合考虑法律法规、环境及安全、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的能力。
4. 研究:能够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化学和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针对化学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信息综合,以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化学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预测和分析。
6. 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应用化学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应用化学实践中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理解和评价针对应用化学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能遵守应用化学行业规范,履行社会责任。
9. 个人和团队:具有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沟通:能够就化学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通过书面报告、陈述发言等形式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对应用化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背景沟通和交流能力。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应用化学及其相关的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不断学习并及时了解应用化学行业的发展动态,具有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13. 劳动:具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的基本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符合其他有关毕业及学位授予要求。
五、学程时间安排
本专业依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围绕行业企业人才,学术后备人才进行分类培养。具体人才培养的学程时间安排如下:
1.行业企业人才
标准全学程共200周。其中课堂讲授104周;军训、入学教育2周,专业见习1周,专业实习11周,创新实践5周,毕业论文(设计)15周,金工实习,化工单元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安排在暑假期间,制药设备与车间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同时进行;复习考试14周,寒暑假48周。
表1-1 行业企业人才学程时间安排表
学年
学期
项目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合计
上学期
下学期
18周
20周
14周
课堂教学
14
17
12
6
4
104
考试
2
军训、入学教育
专业实习
5
11
毕业论文(设计)
10
15
专业见习
1
创新实践
寒、暑假
14(金工实习2周)
14(化工单元课程设计3周)
48
2.学术后备人才
标准全学程共200周。其中课堂讲授114周;军训、入学教育2周,专业见习1周,专业实习6周,创新实践5周,毕业论文(设计)10周,化工单元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安排在暑假期间,制药设备与车间课程设计与专业实习同时进行;复习考试14周,寒暑假48周。
表1-2 学术后备人才学程时间安排表
16
114
六、课程体系结构
2019版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三大教育平台九大课程模块”组成,以保障培养目标的达成。“三大教育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育平台。“九大课程模块”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分类培养课程模块、实验课程模块、课程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和第二课堂模块。
平台学分及学时构成见表2。
表2平台学分及学时要求
平台
模块
学分
学时
通识教育
通识必修课程
53
902
160学分
2420(2492)学时
通识选修课程
不计学时
专业
教育
学科基础课程
13学分
218学时
专业核心课程
32学分
706学时
分类培养课程
33(37)学分
594(666)学时
实践教育
实验课程
27.5学分
见说明
课程实践
集中实践
20(16)学分
第二课堂
5 学分
说明
在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中,实验课程和课程实践学分计入实践教育平台,学时计入相应理论课程中。在总学分学时中不重复计算。
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见表3和表4。分类培养课程模块包括行业企业人才、学术研究后备人才两个课程子模块。
表3 本专业总体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
平台类别
课程模块
课程类别
课程组成
学分分配
学时分配
通识教育平台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必修
1.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
53学分
902学时
2.形势与政策
3.大学英语
4.大学计算机基础
5.大学体育
6.大学语文
7.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8.就业指导
9.学业指导
10.心理健康教育
11.艺术素养
12.军事理论
13.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14.劳动教育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选修
1.人文社会科学系列
4学分
2.自然科学技术系列
3.教师教育系列
4.健康艺术体育系列
5.校本课程系列
专业教育平台
学科基
础课程
1.相关学科基础课
2.本学科基础课
3.专业基础课
专业核
心课程
培养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课程
分类培
养课程
包括:行业企业人才、学术研究后备人才两个课程子模块
实践教育平台
包括:与理论课同步开设的实验课和单独开设的实验课两类
学时计入相应理论课程
主要是课程内含的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军事技能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其他集中实践等环节。
20(16)
不计
按照《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方案》执行
5学分
跨学科6学分计入分类培养模块。
表4 总体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学时表
类别
学分及比例
学时及比例
小计
各平台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各平台学时
占总学时比例
通识
57学分
35.6%
37.3%
45学分
78学分
48.8%
1518学时
62.7%
33学分
594学时
实践
32.8%
集中实践课程
20学分
15.6%
总学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学科基础课程学分+专业核心课程学分+分类培养课程应修学分+集中实践课程学分+第二课堂学分
100%
2420学时
1.学分及学时计算按照分类培养模式计算,表中数据是行业企业人才的课程体系统计数据;
2.学术后备人才在专业教育平台分类培养课程模块是37学分,专业教育平台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是51.2%;实践教育平台中集中实践课程和第二课堂的学分总和是21学分,占总学分的13.1%,实践教育平台占总学分的30.3%。
七、课程安排
按照“121”学程分段培养模式安排课程,第一学年,主要进行通识教育,第二、第三两个学年主要进行专业教育,第四学年主要进行实践教学,完成实习与毕业论文一体化教学工作。
(一)通识教育平台(57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53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4学分。)
通识教育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模块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设置见表5。学校将网络教学形式引入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线下课堂教学由学校统一安排,线上课程教学依托网络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进行,学生可通过在线学习完成课程学习任务。
表5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模块
课程
课
程
代
码
课程名称
总
学
时
数
分
总学时分配
学期、周学时安排
考
核
方
式
课堂
讲授
实验
3
7
8
D2191001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54
46
2.5
0.5
D2191001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44
D2191001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D2191001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
45
36
9
D2191001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
D219100106
形势与政策
32
见
注
D099111001
大学英语(一)
56
3.5
D099111002
大学英语(二)
72
64
D099111003
大学英语(三)
D229111001
大学计算机基础
18
D129111001
大学体育(一)
28
1.5
D129111002
大学体育(二)
D129111003
大学体育(三)
D129111004
大学体育(四)
D019111001
大学语文
24
D329111101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D329111102
就业指导
20
D100111001
艺术鉴赏
D319111001
心理健康教育
D289111001
军事理论
D259111001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D040111001
学业指导
D289111002
劳动教育
702
40.5
182
11.5
1.通识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技术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健康艺术体育课程、校本课程五个系列。
2.每位学生选修学分不低于4学分,本专业学生至少选修1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安排在第1-8学期开设。
1.考核方式1为考试,2为考查。
2.形势与政策课程总计2学分,开设在第1-8学期。
3.劳动教育安排在1-6学期,共36学时,每学期6学时。
4.大学英语:实施“3+1教学模式”。第1-3学期开设必修英语课程,在第4学期开设拓展英语课程,属选修课。
5.大学计算机基础: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以上证书者可获得相应课程的4学分。
6.心理健康教育、艺术鉴赏课程、军事理论课程等课程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
(二)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分类培养课程三个模块,课程设置见表6。
表6 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模块
模
块
名
称
(项目课程)
D060023011
高等数学(一)
52
D060023012
高等数学(二)
D050023001
大学物理(一)
51
33
D050023002
大学物理(二)
218
13
专
业
心
D040324001
无机化学(一)
66
D040324002
无机化学实验(一)
27
D040324003
无机化学(二)
60
D040324004
无机化学实验(二)
39
D040324005
有机化学(一)
68
D040324006
有机化学实验(一)
D040324007
有机化学(二)
D040324008
有机化学实验(二)
D040324009
分析化学
D040124010
分析化学实验
D040124011
物理化学(一)
D040124012
物理化学实验(一)
21
D040124013
物理化学(二)
D040124014
物理化学实验(二)
706
370
19
225
111
分类培养模块
学术研究后备人才课程
D094123301
拓展英语★
D060023003
线性代数★
D040325301
仪器分析★
D040325302
仪器分析实验★
D040325303
结构化学★
D040325304
生物化学★
D040325305
中级无机化学
D040325306
中级有机化学
D040325307
无机综合实验
D040325308
有机综合实验
D040125307
化学计算机基础及文献检索
D040125308
无机化学选论
D040125309
精细化工
D040125310
化学动力学
D040125311
现代分析化学
D040125312
科技论文写作
D040125313
有机波谱分析
D040125314
化工数学(一)
D040125315
化工数学(二)
D040125213
环境监测与分析
1032
59
876
50.5
105
4.5
行业企业人才课程
D040325201
化工原理(一)★
D040325202
化工原理实验(一)★
D040325203
化工原理(二)
D040325204
化工原理实验(二)★
D040325205
工程制图★
D040325206
药物化学★
43
D040325207
药物化学实验★
D040325208
药物分析★
D040325209
药物合成★
D040325210
药剂学
D040325211
药理学
D040325212
工业分析
D040325213
天然药物化学
D040325214
制药设备与工艺设计
D040325215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42
D040325216
化学反应工程
.
D040325217
制药工艺学
30
D040325218
化工工艺计算
D040325219
化工仪表自动化
34
D040325220
物化综合实验
D040325221
分析综合实验
D040325222
新药设计
D040325223
应用化学专业英语
D040325224
应用化学专业导论
D040325225
环境化学
D040325226
纳米材料
D040325227
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训
D040325228
反应器设计
D040325229
药事管理
D040325230
化工制药新技术进展
D040225406
化学化工安全
D040125208
绿色化学
D040125209
有机合成
D040125210
化学热力学
D040125211
高等分析化学
D250025201
创新思维与方法
D250025202
产生创业构想(GYB)
D250025203
小微企业经营战略
D250025204
创业融资
D250025205
创业模拟实训
1221
69.5
872
147
202
带★的课程是该模块的限选课程,其他未标注的为任选课。
(三)实践教育平台
实践教育平台由实验课程模块、课程实践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及第二课堂模块四部分组成。实践教育平台课程模块设置见表7。
表7实践教育平台
编号
周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该部分学分计入实践教育平台,学时计入相应理论课程中,在总学分学时中不重复计算。
实验课程与课程实践一般在第1-6学期完成。
集中
军事技能训练
D040638001
专业实习(一)
一体化实习安排,第6学期完成6周,其中包括4周的校外实习,1周的校内实习及学生安全教育,1周的实习总结;第7学期完成5周。第6学期和第7学期共11周,其中包括不少于8周的校外实习,1周的校内实习及学生安全教育,2周的实习总结。
15周的毕业论文(设计)。第7学期5周,第8学期10周,
实习期间可完成1--2门的置换课程。
一体化模块
D040638002
毕业设计(论文)(一)
D040638003
专业实习(二)
主要在第6学期完成,其中包括4周的校外实习,1周的校内实习及学生安全教育,1周的实习总结。
10周的毕业论文(设计),在第8学期完成。
D040638004
毕业设计(论文)(二)
D040638005
第2学期
D040638006
第3-7学期
D040638007
金工实习
在第一学年暑假完成
D040638008
化工设备与车间课程设计
与专业实习同时进行
D040638009
化工单元课程设计
在第三学年暑假完成
D040339001
按照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暂行办法执行
1.置换课程,是指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部分课程替换为实习单位的某些相关教育或实践环节,完成替代课程后,经认定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习与毕业论文一体化按一体化模块1或一体化模块2执行。
3.所有环节均为必修环节。
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所有课程,按照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达成发挥支撑作用建立课程-目标矩阵。课程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达成支撑作用按强支撑(S)、弱支撑(W)进行标注,无支撑不再进行标注。
课程-培养目标矩阵见表8。
表8 课程支撑毕业要求有效达成矩阵
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
知识
问题
分析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研究
使用现代工具
工程与社会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职业规范
个人和团队
沟通
管理
终身
学习
劳动
W
S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大学英语
大学体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高等数学
大学物理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实验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实验
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实验
拓展英语
线性代数
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实验
结构化学
生物化学
化工数学
工程制图
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实验
药物分析
药物合成